2024-01-30 06:12
以前辦年菜固定有鯧魚,鯧諧音昌,華人在符號象徵上非常敏感與執著,買不到鯧魚似乎春天就不會來,一到年前兩週的市場基本是看不到鯧魚的。後來白鯧漸漸買不到了,大家退而求其次,用黃鯧也行,黃鯧體型大,面容比白鯧猙獰,一雙眼睛好像死不瞑目,刃齒外露做咆哮狀,雖然上桌不好看,總是能吃,大家也就將就用著。不過幾年前居然連黃鯧都越來越小,最後大家也自我除魅,不執著於華人的符號崇拜了,用常見的鱸魚或黃魚代替即可。
還好,台灣這幾年持續有在做漁業管制跟監督,漁業署與民間也有很多推廣中型魚的宣傳,大家食用種群繁衍相對快速的魚種,減輕過去被集中捕撈的經濟魚種生存壓力。
目前部份的生態逐漸回穩,像這兩天就有一隻超大的白鯧出現在台灣立法院被媒體拍到,在資料畫面上可以看到,白鯧與另一條韓國魚在立院的樓道共遊,異種雙方和平地維持關係,不得不說,這種跨界共生的驚人生態,也就只能在台灣立法院捕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