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 07:25
「ㄓㄨˋㄧㄣ」 最近我在學習西班牙文時發現,注音符號是一個極其寶貴的學習工具。在聆聽 myET 的 CEO 林宜敬博士接受《天下雜誌》採訪時,他的觀點讓我印象深刻。他指出,學習新語言時應首先強化聽力和口語技能,其次才是閱讀和寫作技能。這種觀點在台灣的英語教育環境中尤其具有前瞻性。 從腦科學的視角來看,大腦的語言處理區域(如布洛卡區:負責表達;韋尼克區:負責理解)原本是用來處理口語的。這些區域對聲音的處理特別敏感,因此,從聽說開始可以更有效地激活這些語言相關的神經網絡。閱讀和寫作則是沒有在腦中並沒有專門的區域去處理,涉及的是大腦更複雜的跨區域協同作業,這解釋了為什麼應該在建立了聽說的基礎後再進行閱讀和寫作。 對於我們漢語學習者來說,注音符號在語言學習的早期階段提供了一個獨特而有效的工具。作為一種聲韻教學工具,注音符號結合了聲母和韻母的學習,有助於學習者在大腦中形成對漢語聲音的正確映射。反觀學習英文時,這個語言的符號與發音常常存在存在多對多映射(不像西班牙文長怎樣就唸怎樣),已知至少存在40幾種基礎發音方式,kk音標與IPA都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但其通用性與學習曲線又使人望而卻步。
2
回覆
0
轉發

作者

張允豪
yunhaochang
profile
粉絲
199
串文
68+

回覆

轉發

24小時粉絲增長

無資料

互動率

(讚 + 回覆 + 轉發) / 粉絲數
1.01%

回覆 (BETA)

最先回覆的內容
發文後用戶內容

© 2025 Threadser.net. 版權所有。

Threadser.net 與 Meta Platforms, Inc. 無關,未經其認可、贊助或特別批准。

Threadser.net 也不與 Meta 的"Threads" 產品存在任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