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6 18:40
幾年前,台灣組織了國文教師團來我們學校(加州一所私立學校)做交流。 8年級的我們當時在學出師表吧。在真的深入文章之前,我們老師會問大家看了這篇文章,自己有什麼想法?人物有誰?作者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去寫這篇文章?等等。這時候,我們就會瘋狂舉手,七嘴八舌的討論,諸葛亮恨鐵不成鋼啦,可能有一部分是那種背水一戰的決心,很擔心劉禪在後方搞事之類的。 一般來說,老師就就我們的回答去追問:恨鐵不成鋼是什麼樣的感覺?文章裡面哪個部分讓你覺得有這樣的情感?為什麼覺得劉禪可以在後方搞事?當時除了諸葛亮還有哪些大臣?這樣去「讀」文章中(可能)展現的情感和正史上一些紀錄。 但,這時候,一位台灣的老師開口說,「不是,諸葛亮是老臣兼父親的角色」,然後要我們寫下來,寫下來後還要核對每個人寫的是不是都是一樣的。 我記得當時大家都很錯愕,整堂課就沒有人發言了。事後,除了老師之間的交流活動,學生也額外對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番探討。 (留言續)
16
回覆
6
轉發
2

作者

Mei K.
u_u.cie
profile
粉絲
103
串文
333+

回覆

轉發

24小時粉絲增長

無資料

互動率

(讚 + 回覆 + 轉發) / 粉絲數
23.30%

回覆 (BETA)

最先回覆的內容
發文後用戶內容
幾秒內
profile
Mei K.
u_u.cie
我們被台灣老師強硬的態度嚇到了。感覺出師表只剩一個視角。而「不是」,這個如此直接的否定詞,幾乎等於告訴我們,我們的討論並不「被聽到」。而事後要求所有人寫一樣的筆記,更讓我們覺得不再需要思考,也不用去想「老臣」跟「父親的角色」之間的連結,內心那種是長輩又是臣子的撕裂感。 我覺得,這失去很多可能很有意義的對話。也失去了去了解跟自己不同的人是如何看待「一樣」的事情,學習一個情緒,一個契機其實都有很多不不同面向。 做了這麼些年的學生,我更傾向筆記是培養把聽到資訊馬上消化,輸出的技巧之一。現實中,我們其實無法逐字逐句的把所有東西都背起來(學海無涯啊!),也很難在一堂50分鐘的課中永遠保持高效,能藉由幾個字判斷出相關聯的資訊,是很重要的能力。 課堂上什麼重要,什麼可以暫緩?預習的時候得先側重哪個方面,我上課才比比較輕鬆?聽到什麼關鍵字必須提高注意力?當有一長串高濃度的資訊出現時,我要怎麼記速度才快,才能讓我在課後重新回顧?才能讓我在沒聽全的時候,還能事後補上?用什麼顏色/統整的方法,我才能在複習的時候快速抓到重點?...等等。 (續)
13 小時內
profile
mamadi
mamadi_c0826
八年級就學出師表?台灣是十年級或十一年級學耶

© 2025 Threadser.net. 版權所有。

Threadser.net 與 Meta Platforms, Inc. 無關,未經其認可、贊助或特別批准。

Threadser.net 也不與 Meta 的"Threads" 產品存在任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