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6 18:40
幾年前,台灣組織了國文教師團來我們學校(加州一所私立學校)做交流。
8年級的我們當時在學出師表吧。在真的深入文章之前,我們老師會問大家看了這篇文章,自己有什麼想法?人物有誰?作者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去寫這篇文章?等等。這時候,我們就會瘋狂舉手,七嘴八舌的討論,諸葛亮恨鐵不成鋼啦,可能有一部分是那種背水一戰的決心,很擔心劉禪在後方搞事之類的。
一般來說,老師就就我們的回答去追問:恨鐵不成鋼是什麼樣的感覺?文章裡面哪個部分讓你覺得有這樣的情感?為什麼覺得劉禪可以在後方搞事?當時除了諸葛亮還有哪些大臣?這樣去「讀」文章中(可能)展現的情感和正史上一些紀錄。
但,這時候,一位台灣的老師開口說,「不是,諸葛亮是老臣兼父親的角色」,然後要我們寫下來,寫下來後還要核對每個人寫的是不是都是一樣的。
我記得當時大家都很錯愕,整堂課就沒有人發言了。事後,除了老師之間的交流活動,學生也額外對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番探討。
(留言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