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 04:13
「到底,底片感是?」
看到討論關於放像和現代底片掃描,處理,網路分享。讓我反思現在有些人追求的底片感之一,「顆粒感」是不是在某方面反而像「數位」而不是真正的「類比」?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在學校可以用放大機自己洗黑白照片的時候,用放大機照,洗出來的相片是不會有「顆粒」。因為經過光照射後到達相紙,在經過相紙的化學反應,所有的顆粒都已經融合在一起,而不會有顆粒感,除非你放非常大,或是你的底片的顆粒是非常粗。
Shawnyu_lin 最近也有介紹台冲有銀鹽冲印跟現在比較普遍和便宜的彩色印刷是不一樣的。
那是真的不一樣。
怎麼不一樣?有點看感覺,有點是玄學,有點像文青(🤣?)
像是聽黑膠唱片和聽mp3,就算是用最高的bitrate的mp3,聽得出來的人就是聽得出來
有點像你吃非常高級餐廳的馬鈴薯泥的那個滑順感,跟吃普通餐廳的馬鈴薯泥。都很滑,但是就是有哪裡不一樣。
所以回到頭,底片感到底是什麼?在這個大部分的人沒機會給店家底片去放大,不用銀鹽沖洗,不用在紅光小黑屋整天,不用放在遮光袋中的相紙的時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底片感?
(今天收回一條嚴重曝光不足的海帶,開始自我懷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