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 12:39
開始寫blog後有越來越多國內外的讀者會跟我討論一些沖煮方面的問題(也不得不感慨網路真的很方便,常常早上跟美國的朋友討論沖煮,晚上繼續與台灣還有澳洲的朋友一起dial-in)。最近「粉床厚度」似乎是最熱門的話題,但在台灣好像還沒有看到類似的討論,所以希望可以寫幾篇短文介紹一下這個議題~再請大家多多留言轉發了! 首先,我們來談一談粉床「協助過濾」的特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杯測時,如果我們將杯測碗上方的澄清液倒入一個空的V60,會發現濾杯中雖然目測沒有太多細粉,但沒過多久就會完全堵住。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與正常使用V60沖煮相比,僅倒入澄清液時濾紙需要過濾的咖啡粉量明顯更少,為什麼會導致濾紙在瞬間就堵塞呢? 這是因為在沖煮中主要負責進行過濾的其實是咖啡粉床本身:在沖煮一開始時,細粉均勻地分布在粉床中。隨著沖煮時無可避免的擾動,細粉會開始向下移動,這樣的現象被稱作fines migration,而此時粉床則充當了「過濾層」的角色,因為粉床中細粉可以向下移動的路徑經常是錯綜複雜的,這使細粉容易「卡在」粉床中,而大幅增加了細粉向下遷移至濾紙上,進而堵住濾紙孔洞的時間。
119
回覆
16
轉發
23

回覆

轉發

24小時粉絲增長

無資料

互動率

(讚 + 回覆 + 轉發) / 粉絲數
12.17%

回覆 (BETA)

最先回覆的內容
發文後用戶內容
幾秒內
profile
whycoffee.blog
whycoffee.blog
同理,有許多人也懷疑或許除了細粉以外,有一些大小較大的風味物質,例如澀感,也可以透過這種方式被粉床過濾。 這樣的模型非常有趣,讓我們有了全新的方式來解釋過去所觀察到的現象,舉例來說:「通道效應」所帶來的澀感。在過去我們常說這是因為通道周圍的咖啡粉「過萃」了,但這樣的說明一直沒辦法完全說服我,畢竟許多咖啡可以在相對均勻的25%萃取率還表現得很好,但平均萃取率18%而有通道效應的沖煮卻產生了澀感,難道這代表通道周圍咖啡粉的萃取率超過了25%嗎?感覺並不是非常合理。而有了新的模型,我們就可以輕鬆地以「缺乏過濾」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通道效應發生時,大多數的液體都經由通道通過粉床,這導致能「卡住」這些澀感物質的路徑減少了,而大量的液體又撐大了這個通道,進一步降低了過濾能力。 同樣地,這個模型也能解釋為什麼「堵住」的沖煮通常不太好喝,一般來說,在「堵住」的情況下bypass(也就是常見於中文圈的「邊穿」)佔總流量的比例會增加,而這些邊穿的咖啡液並沒有完整地流經粉床,這導致它們缺乏過濾,而可能有較不良的風味。另一方面,「堵住」代表粉床中能讓液體流經的路徑變少了,這也使粉床的過濾能力下降。
一小時內
profile
Mark Wu
air_imagine
這個論點的話 Erik當初設計濾杯的時候有提到他把這件事情也有考量進去
16 小時內
profile
Jimmy Lai
straightlai
cool

© 2025 Threadser.net. 版權所有。

Threadser.net 與 Meta Platforms, Inc. 無關,未經其認可、贊助或特別批准。

Threadser.net 也不與 Meta 的"Threads" 產品存在任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