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11:12
只有西醫能證實的事情才是事實嗎? 我覺得有趣,因為治病或保健這件事其實是很個人的。我的 基因,生長環境,生活習慣,想法,等等,全都跟別人不一樣。所以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在遙遠實驗室裡不同人種身上發生的事,在我身上也會有同樣的結果呢?亦或,在我身上也不會有效果?甚至,所謂的實驗證明,會不會是利益交換下的扭曲產物?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已經無數次重複,在食品藥品的巨大利益下,可不能天真的掉以輕心。 我熱愛科學,也非常尊敬為人類發展貢獻了一生的科學家們。讀著他們的心血著作我覺得無限感激。因為有了前人的研究,我們才對生命的奧秘有基礎去探索。但那也只是基礎。我們這麼渺小,在真理面前只能看到面前的一部分,但有了其他人的敍述,得以了解的稍稍全面一點,這是知識的傳承累積。只是,二手資訊畢竟是二手,只有在親身體驗過之後,才能證明是自己的事實。 健康不也是一樣?知識傳達之後,用自己的身體實驗,對自己有效的就是適合自己的。當然,這不可能是一兩天的事,必需要讓身體適應之後才能確定長期的利益。
13
回覆
35
轉發

作者

Jess Bee
beeje
profile
粉絲
25
串文
125+

回覆

轉發

24小時粉絲增長

發文前

20

發文後24小時

25

變化

+5 (25.00%)

互動率

(讚 + 回覆 + 轉發) / 粉絲數
192.00%

回覆 (BETA)

最先回覆的內容
發文後用戶內容
24 分鐘內
profile
陳舊鋼
hypnotist_eric
推親身體驗才是真的實證
一小時內
profile
Iction
iction_sunger
同感
2 小時內
profile
林亨育
tfc_henry
你真愛科學的話,那可以先從看教科書開始ㄅ
3 小時內
Louise Liou
wku_liou
應該是完全不清楚現代醫學發展的歷程才會講出這些話來,真的熱愛科學的話建議花點時間了解一下醫學研究是建立在怎樣的科學基礎上。如果還是堅持想要神農嘗百草的話也沒有礙到誰,但真的不需要因不了解而妄發批評。
7 小時內
profile
伊飲
wind_camel
利益交換這玩意,是很正常的,例如早年羅斯福心血管疾病,那時糖業業者資助學者,於是脂肪就成為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幾十年後才發生翻轉,糖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遠比脂肪大 至於西醫的本質,是統計,將無數的例外納入“教科書”中,隨著數據的累積,就能治癒以前無法解決的疾病,換句話說,如果在教科書沒寫、醫生剛好沒讀熟那部分教科書,那基本就是靠天意了 至於自身的健康,自己負責,無論你選擇信仰那種療法,只要你能接受相應的結果
8 小時內
profile
Kayman Mok
kmanmok
你熱愛科學怎麼好像不懂什麼是枚舉歸納法、歸納論證? 不是西醫能證實的才是事實 而是 當刻有客觀證據支持的知識,就是可靠值得相信的知識,直到某一刻有新證據推翻為止
12 小時內
profile
Lai Yi-Wen
anakinlai13
建議你有不知道的東西可以試著先去了解學習一下 例如遙遠的實驗室裡有沒有研究在你的人種會有什麼效果
14 小時內
profile
Stanford li
stanford235711
其實自己對治療的經驗都可當是案例報告的一種,在科學上也不是完全沒有參考價值的。 不過單一的案例報告有幾個問題。第一是安慰劑效應,也就是病人本身相信治療的作用,因而因心理原因覺得自己有好轉。第二是偏誤(bias),即有不同的因素干擾你的結論。舉個例子,假如我們分析大量死亡個案,會發現所有死者生前都喝過水,然後我們得出喝水會致死的結論。這合理嗎?當然不。問題在哪兒?問題在於我們只分析死亡個案,沒有分析在生的人。如果我們同時分析在生的人,就會發現他們一樣有喝過水,就可以避免這錯誤結論。所以只看少量甚至是單一個案,很易被偏誤影響。 你提到利益的問題,這也很有趣。但在有認受性的大型國際期刊上登假數據是很難的,期刊會找獨立的專家作審查者。如果你有試過刊登科學研究報告,你就會知道過程有多嚴格。再者,在現今的科學環境下,很多團隊都會重覆一些重要的科學結果。如果結果不能被重複,科學界就會質疑它。 我反而覺得,坊間未經科學證實的保健產品有更大的經濟誘因去運用誤導性的數據。因為這些產品不能經過嚴謹的審查,於是它們可以利用少量甚至是單一個案去當作「證據」,例如用幾位訪問幾位使用者的感受。(下續)
15 小時內
profile
水魚 🅵🅸🆂🅷💙 𝔓𝔦𝔰𝔱𝔞𝔠𝔥𝔦𝔬
scboylife
恭喜你你覺醒了

© 2025 Threadser.net. 版權所有。

Threadser.net 與 Meta Platforms, Inc. 無關,未經其認可、贊助或特別批准。

Threadser.net 也不與 Meta 的"Threads" 產品存在任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