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4 08:37
獎項導向的意識形態該被修正。 台灣向來是一個很「由上而下」的社會。這邊先不討論原因,管他是儒家還是威權還是代工,總而言之就是人們會很習慣性的覺得應該要去迎合一些「上意」。就算是較具批判意識的學生,也常常會預設「上意」是一個難以挑戰、無法繞過的結構。結果,這種「由上而下」的思想框架,就這樣一代代的複製,在大家的心中再生產。 在這當中,很大的再生產的動能,可能是來自於義務教育。因為我也是進到藝術大學之後,才發現過往所以為的「上意」早就不存在,而是一種「眾聲喧嘩」。政策的擬定常常不是什麼黑箱作業,而是隨時會被叫到議會去檢討的工作。各種獎項的舉辦者們與其說是想要主導文化的走向,不如說只想要「後繼有人」。 在當代社會,通過「守門人」的認可早就不是唯一成功的路線,更不用說獎項與補助只是守門人的其中兩種而已。 更當代的框架,應該是「增幅器」——去尋找具備影響力的節點,互相連結,並透過對方的能量去將自己想傳達的價值投射給自己的受眾。獎項與補助確實是兩種有力的「增幅器」,但你不一定要靠它們。畢竟這個時代,它們也不一定能保證你的成功。
12
回覆
0
轉發

作者

許立衡
iamliheng
profile
粉絲
670
串文
578+

回覆

轉發

24小時粉絲增長

發文前

665

發文後24小時

666

變化

+1 (0.15%)

互動率

(讚 + 回覆 + 轉發) / 粉絲數
1.79%

回覆 (BETA)

最先回覆的內容
發文後用戶內容

© 2025 Threadser.net. 版權所有。

Threadser.net 與 Meta Platforms, Inc. 無關,未經其認可、贊助或特別批准。

Threadser.net 也不與 Meta 的"Threads" 產品存在任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