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5 02:15
這幾天反覆讀了幾次川喜田二郎的《發想法》中的操作流程,理解到其實他開發出來的「KJ法」,就是在探究「人們究竟是如何思考」的問題。 以一個我相當感同身受的例子來說。很多時候,我們會想對所學到的東西進行「分類」,如先想出一個「分類架構」,然後將學到的東西填塞進去。然而,川喜田二郎認為,從「發想」的角度來看,這種方法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無法帶來啟發作用。 關於這點,川喜田二郎舉了一個例子。在他的民族學研究中1963年的秋天,發生了冰雹帶來的遭害,大米、小米、蕎麥因此有嚴重的損失。按照他思考來看,這件事情可以呈現「自然災害和農耕相關聯」的面向,但若將這個事件歸在「氣候」或「植物生態」這種分類底下,就無法產生啟發作用(《發想法》,簡體中譯本,頁76)。 這個例子表明,其實「分類」本身不是目的,即便它能夠作為一種組織思考的重要技巧,但「分類的方式」應該反映研究者的思路。「自然災害和農耕相關聯」的這種分組,其關鍵在於將「自然災害」和「農耕」二者「關聯」起來,是這樣的「關聯」帶來研究上的啟發,而這個「關聯」更蘊含著研究者自身對於研究主題的關注面向與思考路徑。 「分類」很有可能成為思考上的障礙。
3
回覆
1
轉發

回覆

轉發

24小時粉絲增長

發文前

473

發文後24小時

476

變化

+3 (0.63%)

互動率

(讚 + 回覆 + 轉發) / 粉絲數
0.82%

回覆 (BETA)

最先回覆的內容
發文後用戶內容
2 小時內
profile
心映緣遇
shiyu1441
目錄換成tag

© 2025 Threadser.net. 版權所有。

Threadser.net 與 Meta Platforms, Inc. 無關,未經其認可、贊助或特別批准。

Threadser.net 也不與 Meta 的"Threads" 產品存在任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