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4 16:58
最近脆上幾個議題,關於手作的價值討論、選品冒充手作品賣高價、手作的定義是否可以接受半成品、或者應該從無到有才能叫做手作。 有人說手作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有人把他的生命物化成作品呈現給你了,覺得很美。但這句話我認為並不正確,那早餐店老闆不是也把他們的生命物化成商品給我嗎? 我思考的會是供與需的層面,以及手作事實上,不等於美感、品質與實用性,不應該以因為這是手作,就應該要被接受它被賦予的人力時間創作設計價值。 一切仍是供需問題,不被需要的東西,就不會產生經濟價值。 其它放留言 手作的供需價值
18
回覆
1
轉發
1

回覆

轉發

24小時粉絲增長

發文前

492

發文後24小時

495

變化

+3 (0.61%)

互動率

(讚 + 回覆 + 轉發) / 粉絲數
4.02%

回覆 (BETA)

最先回覆的內容
發文後用戶內容
幾秒內
profile
迷鹿找路 𝐷𝑒²𝑅 𝐻𝑎𝑛𝑑𝑚𝑎𝑑𝑒
deer__handmade
放下「手作必然等於高價值」這種帶有濾鏡的迷思,回歸到供需與實際價值的本質來看: 1. 手作與生命物化的價值 生命的投入並不是創造價值的唯一依據,而是如何滿足需求、提供價值。手作之所以可能被珍視,往往是因為它滿足了消費者的某種情感需求或文化認同,但這種價值並非普適,也不能強加到所有人頭上。 2. 供需決定經濟價值 無論作品是否耗費心力,若缺乏需求,最終仍是難以轉化為實際的經濟價值。所以,手作者應該更多地關注市場需求與定位,而非單純依賴「手作」的標籤來撐起價格或價值。 3. 手作不等於美感、品質與實用性 手作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純手工」,而在於它是否能提供消費者想要的東西,比如美感、獨特性、功能性,甚至是手作故事。而消費者應該有權根據這些特質來決定是否為它買單,而不是單純為「手作」二字支付溢價。 4. 關於「手作的定義」與半成品 這其實是手作社群中一個常見的爭議點,但實際上,從無到有的創作並不是衡量手作價值的唯一標準。將半成品進行加工、賦予設計和創意,依然是一種創作形式。如果市場需求支持,這種創作也能被認可。而執著於「從零到一」的純粹性,反而可能限制了手作本身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 2025 Threadser.net. 版權所有。

Threadser.net 與 Meta Platforms, Inc. 無關,未經其認可、贊助或特別批准。

Threadser.net 也不與 Meta 的"Threads" 產品存在任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