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5 06:42
《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出現次數最多的字,怕是「璧」。所謂「璧」,其實就是玉的一種,是中間有孔的玉環。故事開始,就說到趙王得楚和氏璧,但對於璧的背景則沒有交代。此璧乃楚人卞和發現,白璧無瑕,乃楚之國寶,價值連城。後來藺相如見秦王沒有償城之心,於是佯稱「璧有瑕,請指示王」,乘機取回此璧。觀之全文,既可知璧乃天下珍寶(可抵十五城),亦可略知璧之大小。司馬遷寫藺相如在庭上「持璧」,又後來派人從小道「完璧歸趙」,謂其「懷其璧」,以懷惴此璧,則此璧大小當非我們日常認知、貴旅衣領所繫的玉佩。秦滅趙國之後,終於如願取得和氏之璧,相傳秦王命李斯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一直作為傳國之璽,璧之價值,又見一斑。
玉璧無瑕無斑,因此兩國為之爭。又上好之璧,通體潔白,所以古人喜歡將月亮比作「玉璧」。《岳陽樓記》寫洞庭湖景,「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此「璧」與《史記》的「璧」,可互相呼應。既無瑕又潔白,所以文人以此喻月,月又有別稱「玉盤」、「玉鏡」,范仲淹寫月亮如白璧沉在湖底,旨在突出月亮之光。
「完璧歸趙」與「靜影沉璧」相合,然十二篇範文,以玉喻月的又豈止一見?考考大家,哪課有同樣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