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7 09:10
本來只是想「簡單記錄」,結果發現頭腦裡想的是簡單,但真的要用文字記錄下來又無法三言兩語道盡,再加上表達能力不佳,直接變小作文…
去年下半年買的生豆中有好幾支風味表現比較單調,期間也試著修正烘焙參數,主要的思考方向都是給熱強一點、多一點,修正結果或多或少都有風味強度、層次上的提升,也就自然而然認為給豆子的熱能多寡就是決定風味強度的關鍵,直到…
1/4烘的這支肯亞的第一鍋(k-1),烘出來馬上杯測後發現風味跟我之前烘的都不一樣,之前這支肯亞的表現都是風味乾淨、口感輕盈,但k-1的風味表現相對紮實、飽滿(不對,我不喜歡,我要這支肯亞是乾淨的,甚至風味單薄一點也沒關係。)
於是當天又直接修正了一鍋,目標是風味口感乾淨。直接講k-2的結果,酸質明亮、風味清新、口感乾淨,基本就是我預想中的風味表現。
當晚我就在K-1,k-2的烘焙紀錄中發現了有趣的細節。依過往經驗,要烘得乾淨,我會在對流仍有效供熱的前提下增加風門。k-2我調整了風門、火力、轉速。然而意料之外的是k-1,k-2的豆溫、排風溫、升溫率基本重疊,紀錄中唯一能看出差別的地方是入風溫。
(留言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