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8 05:45
去年底拋出的橄欖枝,大約在一月開始發酵,遇見了有共識的品牌方。
以往再與品牌討論形象塑造時,大多都會在模仿reference這個階段,就拍板定案決定了整體方向,再由最終的畫面來解釋故事,可以理解成先把作品做出來,再來想創作理念是甚麼,這其實沒什麼不好,溝通成本降低許多,成品質量也保有一定水平,因為雙方的參考資料水準都不錯。
這次有所不同的是,他把我上次提供給他的思考方向,做成樹狀圖,清楚的表達他想傳達的東西是甚麼,品牌連結、原始感....等,更令我意外的是,品牌方很在乎我拍攝的動機以及構想組成是甚麼,就這樣雙方不怕麻煩的討論了一整個晚上,甚至是感到愉悅的。
當然,定案的拍攝方案,都是雙方相當喜歡的,有點像回到創作作品的感覺,再商業及創作上有達到平衡,絕對也是職涯上天使客戶KO榜上前幾名。
最後收穫了很多心靈上的啟發,我說「去年下半年開始遇到很多很棒的人,不知道為什麼如此幸運,以為我提供的攝影價值就跟大多數攝影師一樣,但今天好像知道我特別不一樣的地方了」,「那是因為你準備好了,準備好遇見下一個機會了」。
有空再來寫關於她提供「提高獨處質量的練習」,我先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