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9 03:39
▮ 2. 滿足
走進治療室的人,心中都帶著某種『想要』,可能是渴望一個方向、一個解決方案,甚至是希望直接得到治癒,這些期待往往在初次諮商時便急切地展現出來。
作為治療師,我時常感受到這種「想要」背後的迫切,然而,治療的過程並非如此單純,直接給予來談者想要的,不一定能真正解決問題,對於部分來談者,這可能注定會讓他失望。
我想到一些與此有關的情境。對許多的青少年來談者而言,他們也有他們的「想要」。例如,有些孩子對甜食、含糖飲料有著難以抗拒的渴望。
當家長帶著這些孩子走進治療,主訴是對於特定物質的渴望或是偏好,那治療師可以怎麼辦呢?
這可能不是一個滿足與不滿足的事情,也不僅僅是控制與調整飲食習慣的事。攝取甜食的行為,是否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可能有什麼心理意義呢?
跟督導討論的時候,督導提醒我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潛意識動機,看懂這些「他自己不知道如何解析的內在世界」,並且以他能理解的方式回給他。如果我做到了,也許他會感覺到:
「口腔的滿足可以從你這邊獲得,他會覺得你比飲料更美味、比糖水更好喝。」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