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9 16:03
「醫生,我還有救嗎?」
一位憂鬱、在外院治療四、五年仍然無效治療後來就醫的患者。
「當然,我的判斷,你的狀況吃對藥就會開始改善。」
精神科醫師,面對憂鬱症患者,通常會說得比較保守,因為過去的臨床醫療,都是精神科醫師根據DSM-5診斷準則勾症狀、下診斷、治療,比較少去探討、思考患者為何會憂鬱與背後的導因。
譬如說
從小一路幸福、開朗樂觀的人,莫名突然得憂鬱症
和
充滿童年創傷(家暴、忽略、霸凌)、一路苦到大的憂鬱症患者
同是憂鬱症,症狀一樣,但其實成因不同、對大腦影響也不同,當然治療方法也不同、藥物也不相同。
可惜現在的臨床訓練趨勢往往是:勾症狀、下診斷、開藥、藥有效的話續吃、無效就持續換藥、一直吃藥無效的話,請患者去心理諮商、rTMS….
我會對患者保證,並不是安慰他的虛偽假話,而是他的大腦NIRS、他生病前的個性,已經告訴了我全部的事情!
憂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