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4 07:17
大約一年多前,我讀到梅棹忠夫的《智識的生產技術》這本書,當時只是為了改進自己進行學術研究的痛點和效率,希望可以從中找到改善自己的流程的方法。 梅棹忠夫的目的是探究「構思方法的體系化技術」,但因他同時提到川喜田二郎開發出來的「KJ法」是當時有名的技術方法。出於好奇,所以我也讀了川喜田二郎的書。 《發想法》反映作者川喜田二郎相當清楚學術研究的痛點何在,且以自身作為人類學家的經驗來論述學術研究的「技術」。從對於現象的紀錄,到如何在記錄中尋找關聯、為紀錄予以分組,以及如何以精簡的文字總結、進行關係圖解,乃至於此基礎上,呈現「從圖解到撰寫文章」這個過程中所會萌生出的創意發想。 書名雖為「發想法」,但川喜田二郎同時以「KJ法」來進行不同文化間的比較,如他之所以認為學術研究必須先從探索關聯性開始,正是因為他反對以概念為起點來思考問題,對他來說,這是美國人的思考方式,與日本人的思維有別。 對他而言,「KJ法」要求一種「拋卻自我,需要有一顆虛空自我的心」的態度,與美國人的個人主義、總想要「征服性地推銷自我」以「改造世界」的傾向截然不同。 大師就是大師,能從研究方法昇華到學術洞見!
10
回覆
0
轉發
2

回覆

轉發

24小時粉絲增長

發文前

473

發文後24小時

473

變化

0 (0.00%)

互動率

(讚 + 回覆 + 轉發) / 粉絲數
2.51%

回覆 (BETA)

最先回覆的內容
發文後用戶內容

© 2025 Threadser.net. 版權所有。

Threadser.net 與 Meta Platforms, Inc. 無關,未經其認可、贊助或特別批准。

Threadser.net 也不與 Meta 的"Threads" 產品存在任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