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ser.net
數據
關鍵字
Threads
Login
串文
串文鏈結
2025-01-21 07:03
當「順順的」成為一種美學 順順地聽完似乎變成我們習慣或喜歡的音樂觀感。有人可能會說:「一首能讓我順順聽完的歌,正是我想要的。」這牽涉到另一個更尖銳的論點:創作者反過來迎合演算法做出演算法喜歡的作品。最終成為「庸常的黑洞」,吞滅個性的稜角,藝術的鋒芒。這論點並非空談,已真實發生。 例多項調查得出的:流行音樂正因為串流愈變愈短;演算法青睞「聽起來像是無止無盡的反覆樂段」的音樂,使得流行樂中的「升Key」愈來愈少見。不死心的人可能會繼續說:「這不過是一種美學變化,時代演進,沒必要大驚小怪。」 這影響的是:如果美學生產路徑有其目的性,靶即是箭──人類在這之中竟被神祕地排除了,我們就難逃被主宰的命運。被主宰有很多面向,藝術家成果被剝削,文化品味千人一面,不過是其二。更嚴重的是,演算法其實是一種注意力經濟之下鼓勵我們分心的機制。 還記得「順順地聽完」嗎?那既是它的手段,也是目的。「我們先要投入時間,才能深有體會;我們得去經驗陌生的事物,才能領會到真正的驚奇。然而,演算法的運作邏輯,卻完全與此相反。畢竟,演算法系統的運作之道,靠的就是去收集、去分析數位平臺上的使用者們『已經喜歡了什麼樣的東西』。」
讚
9
回覆
4
轉發
作者
黃琳晶 Crystal Huang
crystalhuanglc
粉絲
238
串文
305+
讚
回覆
轉發
24小時粉絲增長
發文前
232
發文後24小時
235
變化
+3 (1.29%)
互動率
(讚 + 回覆 + 轉發) / 粉絲數
5.46%
回覆 (BETA)
最先回覆的內容
發文後
用戶
內容
幾秒內
黃琳晶 Crystal Huang
crystalhuanglc
以下引自《扁平時代: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一書推薦序: 曾幾何時,Spotify「年度總回顧」成為了一年之末的定番光景。我們欣賞它幫我們統計的最愛藝人、最愛歌曲、聆聽時數,並且偶爾在心底訕笑其他人的榜單。這背後的邏輯是,我們把Spotify 整理並動畫設計過的數據當作自己的「品味」—孤芳自賞同時審度別人,直到在限時動態滑到煩膩,直到炫耀年度總回顧這件事過時(然而,所謂「過時」,以社群速度而言,也不過一個星期左右)。 《扁平時代》試圖描述並警醒讀者的,正是年度總回顧這種看似無害又「很好分享」的科技公司設計背後的危殆:你的年度總回顧裡有多少歌是因為演算法的推播才「成為」你一聽再聽的呢?更可怕的是,即使是你主動搜尋選擇的歌曲,可能也是演算法美學下的產物。 關於前者,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極端案例,美國樂團「銀河五百」(Galaxie 500)一九八九年發行的單曲〈奇異〉(Strange),因為Spotify 在二○一七年把自動播放調成預設而播放量大增。作者稱這種現象為「品味的庸常化」,更定義所謂的庸常是一種「安全牌」,「不會讓任何人感受到冒犯或者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