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回台灣,去後壁園區找朋友,因為他老婆也是越南人,所以告訴我們一個早餐可以吃河粉的地方,於是隔天早上就帶著太太去湊熱鬧。
河粉店是越裔開的,嫁來多年也入籍台灣了。台灣用新住民來稱呼,我一直都不太習慣,因為若要討論他們的家鄉,還是需要把原國籍再提一次,等於繞了一圈說同樣的東西。但是無論稱他們什麼人,又像是對現在以及過去的其中一個身份進行否定。
變複雜的原因,是這些稱呼已成貼標籤的起手式:本/外省人、北/南部人、外勞、外籍新娘... 本來只是用來指稱來歷的詞彙,如今已被附加各種負面意義,然後為了表示尊重,又再造新詞出來。改變是提醒人記得尊重的第一步,但是觀念若沒有跟著進步,創再多的新詞也沒有意義。
如果用中文去問,是哪裡人,可能會有人回答台灣人;若是用越語去問,bạn là người Việt ạ? 答案或許又不一樣了。可能是我想太多吧,他們來到台灣,努力融入這個社會的同時,卻又被強迫捨棄了原來的認同。
台灣社會利用認同來綁架他人的風氣甚為盛行:住台灣卻說台灣不夠好?滾!但是同理,對於這些「友善的」配偶,認同為何不能同時是原國籍人和台灣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