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2 07:05
我這幾年最痛恨看到的就是以少數「可能」成功的個案,主張用民俗療法或偏方治療癌症的可能,並且公開散佈。估且不論這些案例是否屬實,或者觀察的時效長短,就算為真,也只是沒有經過統計的個案,所謂的倖存者偏差,沒有任何意義。輕者給人虛假的期望,重者讓人誤信,影響正常的療程,更何況其中十有六七都是心懷惡意,只是要在病者及其家人身上謀財而已。
最近台漫話題中,人們很常引用某位在日本一帆風順的漫畫工作者為例,以他先前受訪的發言,暗指政府補助的錯誤,甚至連什麼「水很深」都扯出來了。退一千萬步說,就算這個個案成立,但這幾年他的成功,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對台漫有帶來任何影響嗎?
他終究是去別國發展的人,他的成敗除了個人榮祿,就只是他國業界的成敗。以棒球為例吧,臺灣在很早期就有郭泰源、呂明賜等高手旅日,也都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台灣棒球要起來,還是要靠中華職棒的成功營運,才能造成整體的根本變化。
最近許多討論補助金的言論,都把焦點放在誰拿錢誰獲利,好像公部門的目的是要給個別申請者救濟或獎助,這都只看到太表面的層次,個人從來不是補助金的重點,而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只要營造出更健全的環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