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3 01:38
棉花糖實驗的思索
說到忍耐
就會讓人聯想起
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
在1960年對4歲兒童所做的
延遲享樂測試
研究人員告訴孩子
桌上有一顆棉花糖
而他們要離開幾分鐘
如果孩子能忍住等到他們回來
他們將能夠獲得第二顆棉花糖
這個研究結束後的十年
研究人員追蹤孩子們的後續
他們發現
當孩子認知到
忍耐背後有更大的甜頭
當下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
能在延遲享樂的概念下
自我監督、以策略應對困難
未來將享有更多的資源
在六十年後的今天
棉花糖實驗卻讓我聯想起
另一個科學實驗
巴夫洛夫的狗
科學家在每次餵狗之前
都會規律的發出一段聲音
聲音結束後就餵狗
形成制約之後
狗聽見聲音便知道有東西吃
便會流口水
隨後,即使不再餵給這隻狗食物
聽到鈴聲牠仍然會流口水
告訴人們忍耐=有好處
是否像是在養狗
當人們形成巴夫洛夫制約
就會一輩子相信
自己當下不應快樂
要把目光放在未來的好處上
但是好處是由「他人」所提供的
只要提出條件的人不遵守承諾
要支付好處時苛扣、找藉口偷工減料
巴夫洛夫的狗/相信延遲享樂的人
將沒有應變的籌碼
不僅當下無法擁有好處
未來的好處也是夢幻泡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