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隨機一個心理學知識(120)
存在主義心理學(existential psychology),人本主義心理學(專打精神分析的性本能決定論和行為主義環境決定論)支派,最具代表的就是羅洛·梅以及當代的歐文·亞隆。
存在主義,出自20世紀西方哲學,強調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探討,在某一特定時間的個人體驗,因此特別重視現象學(phenomenology)——拿馬斯洛在《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的說法就是以個人經驗作為抽象知識的基礎。
操持存在主義的人認為,個體就是世界上存在的實體,所謂存在感,按照羅洛·梅的說法,其實是能影響個體與人群的連接、對自己的控制、對價值的定義和追尋等等。一個人有存在感,他們享受當下;一個缺乏存在感的,會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從而產生悲觀情緒。
存在本身有三種形式:自然、社會和自我,三者同時存在並緊扣,失去哪個都不行,因此存在主義心理學致力於修復個人與三者的關係,面對自然要適應;面對他人要自主建立創造性關係,主張入世;面對自己,需要充分了解自我,把握內心需求,才能理解周圍以及自己給予世界的定義,從而部署現在及將來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