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30 19:48
台灣研究所的亂象,主要源於許多大學為了增加教師員額而設立研究所,卻面臨招生困難。另一方面,社會對高學歷人才的期待,使許多人為了獲取更高的學位,以利職場晉升,即使對特定專業領域缺乏興趣,仍勉強自己攻讀研究所。在這種供需錯配的背景下,研究所的質量參差不齊,進而衍生各種問題。
我所在的教學環境恰恰反映了這樣的現象——有時,大學部的學生資質甚至比研究生更為優秀。送出成績前,我猶豫了許久,不確定是否該當掉班上的研究生生。畢竟,該生不僅未繳交期末報告,甚至在截止日期過後兩週才來詢問是否能補交,而在我等了一週後,依然沒有任何回應。
思考再三,也諮詢了前輩,最後決定讓該生直面現實。對他而言,這或許不會造成太大打擊,畢竟他早已在社會上歷練多年。然而,若他選擇回到校園,卻仍以如此態度對待學業,那又何必為難自己,重新拾起課本?更何況,他的職場本身也是另一個育才的場域,若無法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又如何在工作中承擔更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