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1 02:40
過年看甄嬛對於編劇又多了些體會,整理在此。 1. 甄嬛傳極度接近廣播劇,絕大部分的劇情都直接用台詞來交代,純粹「只」用畫面和演員表演來講故事的場次非常少,對編劇來說這樣的劇本並非最理想的寫作方式,但它很適合對觀影體驗沒有那麼講究但又喜歡聽故事的普通觀眾。 2. 解釋性台詞偏多,太常直接解釋劇情給觀眾聽,是此劇最大痛點。但若是某一位角色不懂情況需要另一人解釋給她聽,看起來就會比較自然,比如甄嬛在第一次流產事件之後智商急速上升,變得比較懂politics,眉姐姐相較之下沒那麼懂politics,所以甄嬛向眉姐姐解釋皇上做某些決定的用意時,觀眾就能「順便」一起聽。這樣來寫解釋性台詞會比較理想。 3. 以上兩點雖然但是,甄嬛傳的每一場戲都一定有或大或小的衝突,即使大部分只用台詞交代劇情,也會有新的資訊或者會扣到後面的場次,逼得觀眾非得專心看/聽劇才行;若角色講述過去的人事物(比如從未登場的純元),也都與當下或是後續劇情環環相扣,這才是甄嬛傳即使有上述兩大硬傷,仍能歷久不衰的原因,一部戲就算表現手法不是最符合影視美學審美,但只要有「衝突」戲就會好看。所以我才每年都看! 甄嬛傳馬拉松
133
回覆
7
轉發
2

作者

Emily C
kakaminutechang
profile
粉絲
607
串文
285+

回覆

轉發

24小時粉絲增長

發文前

604

發文後24小時

606

變化

+2 (0.33%)

互動率

(讚 + 回覆 + 轉發) / 粉絲數
23.39%

© 2025 Threadser.net. 版權所有。

Threadser.net 與 Meta Platforms, Inc. 無關,未經其認可、贊助或特別批准。

Threadser.net 也不與 Meta 的"Threads" 產品存在任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