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2 16:17
「它」本義即是snake,在「它」此一字形負載了過多詞義之後,為求便於辨義,即加注虫旁成「蛇」字,假借的過程是正確的,「無它」的用例也是存在的。
有瑕疵的是假借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先民懼怕直稱蛇而以它為蛇,而是很單純地就字面意義上詢問「有沒有遇上蛇/碰上什麼麻煩?」。
《說文》:「它,虫也 ⋯⋯ 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大徐、段注本)
蛇之於半穴居的先民安危而言,無疑是一種十分具威懾力的脅迫,如踩到了蛇,即是「禹」字(从厹,上象止形部件已訛),表遭逢義的「遇」(禺亦从厹,與禹同源)。
今亦常連用「遇害」一詞,將「遇蛇」與「為箭所傷」兩不祥之事並舉,替「遇」字保留了「逢凶」方面的詞義(然今「遇」字已較無明顯正負面涵義,多由後位之受詞決定「遇」字義,與「遭」字不同)
「它」字的「其他」義應由「遇它」之「不尋常之事」一義引申而來,與正常生活所見聞不同之異狀為「它」。若欲以今語試著更好地理解,可設想交接駐守的警衛於輪班時詢問對方「沒什麼異狀吧?」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