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2 08:32
醫師大多還是了解疾病、生活習慣、身心壓力之間有某程度的複雜互動,
但在「臨床實務 (真實世界)」上,也許在 VIP 門診、自費診所裡,才比較有機會靠近一些。 (較商業化的醫療,也善於自我吹捧…)
醫學教育與臨床實務都是存在於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下,住院醫師訓練的「六大核心能力」中,有一項即是「制度下行醫」(system-based practice)。所以以「系統觀」來思考,也許較能找到適當的施力點,畢竟還有許多因素在互相拉扯 (如:國家投入醫療的預算、民眾就醫習慣…)。
更不用說……現在早已是「醫療崩潰」的時代了…… (哭) 基本的看診、醫療行為尚且不容易作得完整,哪裡可能有更多、更根本的思考與討論呢 ? 醫療人員在如此環境下也是相當痛苦。
最希望治癒疾病、讓病人恢復健康、希望給病人最好的醫療的,不就是小時候考試都考 100 分、最龜毛、追求完美的醫師嗎 ?
希望大家能更了解醫療困境,「共體時艱」,有力人士有機會時發揮影響力、扭轉不健康的環境。也是為了留給下一代一個更理想的台灣 ! (一點淺見,謹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