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ser.net
2025-03-24 09:12
寫給未來世代的警世預言-《青春末世物語 》 坂本龍一之子空音央的首部劇情長片,很有楊德昌電影的味道,警世意味濃厚,富有文學性與哲學性。克制的鏡頭底下卻充滿躁動,我也以一個客觀、抽離的視角看著整場世界觀中的人物。 一場自由意志與法律體制的抗爭,在日本壓抑的社會結構下展開。某場看似無傷大雅的惡作劇,卻意外促使校園全面導入監控系統,學生的行動與思想被無形的規範束縛。 片中兩位主角,悠多與小幸,是玩音樂的好友,卻站在光譜的兩端。悠多沉溺於享樂主義,選擇在混亂的環境裡尋找片刻快樂;小幸則試圖透過遊行抗爭,尋求社會的改變,他不滿於周遭一成不變,渴望讓自己的存在產生價值。這對好友的選擇與碰撞,也形塑了本片的核心張力。 片中並沒有真正呈現大規模的群眾運動,而是選擇以一群角色的行動來進行這場抗爭。兩人不斷搬運音樂器材,前往抗爭的路上,卻不知究竟要前往何方。這種「持續前進卻找不到出口」的意象,讓故事帶上了更強的無力感與現實對照。 (留言續)
56
回覆
3
轉發
2

作者

ELISHA KO
en_pei_ge
profile
粉絲
964
串文
42+

回覆

轉發

24小時粉絲增長

發文前

958

發文後24小時

960

變化

+2 (0.21%)

互動率

(讚 + 回覆 + 轉發) / 粉絲數
6.33%

回覆 (BETA)

最先回覆的內容
發文後用戶內容
幾秒內
profile
ELISHA KO
en_pei_ge
社會的期待、擁擠的時間軸,容不下喘息的空間。本位主義築起的高牆,尤其面對周遭環境而導致受苦這件事情,使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不理解愈發深刻。而崇尚了自由,那邊界在哪裡?抗爭是否有解?面對宏觀的種種社會議題,電影點出了許多無法忽視的現實困境。 校規與法律,地震與撞擊,自由與邊界,抗爭與沈默,音樂與叛逆靈魂——這些元素交錯,映照出日本社會的壓抑與矛盾,也為未來的年輕世代留下了一則沉重的警世預言,因為這些遭遇,其實離我們很近。這世代的人需要的,就是一份理解,還有一個減輕痛苦的機會,它務必被正視,也需要彼此給出一個希望,因為冷漠無視與逃避,絕非正解,然而誰願意先跨出一步,卻至關重要。
一小時內
profile
ELISHA KO
en_pei_ge
電影使用克制的攝影與剪接,使觀眾能夠不受干擾地沈浸在世界觀,卻又以客觀角度可以看著人物的行為舉動。另外,電影也呈現幾個極為令人印象深刻的隱喻性段落,尤其透過「電子音樂」、「地震」、「監控設備」、「食物」、「天橋」等元素來做預表與象徵。 電子音樂是貫穿整部電影的重要元素,學生們因著音樂,有了相聚在一起的理由,也是因為音樂,有了後續的抗爭行動。而那些充滿動感和未來感的電子音樂,也帶出了學生逃避現實、躁動不安的情緒。 監控設備,則是整個校園體制下,出於不信任與不安全感,對人的壓迫與監控。而每一個監控底下,都是透過一個加扣分制度,並學生所做出的行為,來作為一個學生標籤。 而過程中反覆出現地震,並包含地震探測器的元素。有時地震探測器預判錯誤,有時是真實地震,而有時地震探測器也被用來當作幌子,作為一個欺騙師長出門,好讓學生可以偷鑰匙,以換得音樂器材的工具。而這場地震,也代表了他們這個充滿動盪的社會結構。
一小時內
profile
ELISHA KO
en_pei_ge
學生在面對與校長的抗爭之中,不食嗟來食的回應,面對不懷好意的校長,卻裝作表面良善地提供日式壽司,學生們一方面因著飢餓動了心,卻仍然抗爭到底。而校長以權威式的命令句迫使學生吃下食物,學生則是將食物丟進垃圾桶。而前來拯救他們的小幸則是帶來了韓式手捲來讓學生充飢。一方面極為諷刺地呈現這場抗爭與階級狀態,也體現了社會文化氛圍。 悠多與小幸在畢業後,雙方一起站在天橋,中間隔著指示牌,並各自標示了不同的路,象徵即將分道揚鑣之時,雖然曾經是著音樂而相聚在一起的摯友,然而因著這場抗爭之後,雙方的情感也變得不再一樣。畢業之後,出了社會,又會再有各自的路要走。那出乎意料之外的「定格」,也讓這個青春回憶停留在此時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