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9 12:19
長期以來以為自己是沒有選擇的,實際上我能夠選擇要怎麼回應對方、選擇用什麼方式為自己發聲、表達內心的感受。
大年初一走春哇哉拉的💩偏軟,因為肉眼無法識別出是什麼食物造成的,猜想也可能是氣溫驟降的緣故。
碰巧傍晚用餐前覺察到家人出現偷餵的行為模式,立即開啟本能反應-警告對方不要偷餵食,並告知緣由是哇哉軟便。
到這邊為止口吻與過去出於防衛的表達方式相似,只向對方表達「不要」做什麼事,很明顯地這個表達方式並無法阻止家人偷餵食的行為。
碰巧用餐時看到 @anaistseng 分享與媽媽互動的文章,提醒我真正想要的是說出真實的感受。
於是一邊洗碗一邊在心裡模擬想說的話,把碗盤放妥後轉身與家人對話。
先表達謝謝他關心哇哉會冷幫牠在玄關鋪被子,接著說狗狗雖然可以吃人的食物還是要看食材,過年的菜餚對狗狗來說普遍過油過鹹,吃下肚嚴重的話會導致胰臟炎;胰臟炎不僅很難照顧還要吃藥,身為人類都不喜歡生病吃藥,同理狗狗生病也不會喜歡吃藥吧?
餵食前可以先想想這麼做是否會讓牠生病?
如果無法判斷哪些食材是哇哉能吃的,不要餵食會不會是更好的選擇?不是不讓你餵食而是哇哉的身體無法消化!
↓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