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 05:20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若有我苦,未必有我善 在雪場上,教練常能看到其他人的教學片段,有時會忍不住冒出「這在教什麼?」的疑問,甚至質疑對方的教學專業。但事實上,教學本就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很難有一套最佳或絕對正確的標準方式。同樣地,也很難斷言某種方法是絕對錯誤的。(當然我也是很訝異居然有教練會打學生…🙄) 我的教學風格同樣受限於環境、時空與學生的類型。當教學方法不太適合時,我也不得不努力適應,甚至嘗試改變自己的風格。我偏好先找到學生自身的問題 (problem),引導他們提出疑問 (question),再以課程 (lesson) 回應。這通常包含先說明原理,接著設計簡單的實驗,讓學生自行體驗與掌握,進而發揮自己的理解與應用。然而,這種方法對於身體感知較弱或專注力不足的學生來說,可能是相當困難的。他們或許更希望得到直接明確的標準答案 (answer),而非需要耗費時間去探索與理解的課程 (lesson)。這種差異不僅讓我反思,教學如何在促進學生探索與成長,與直接提供答案之間找到平衡? 留言續
49
回覆
5
轉發

作者

Phil Lai
philskitw
profile
粉絲
431
串文
207+

回覆

轉發

24小時粉絲增長

發文前

413

發文後24小時

423

變化

+10 (2.42%)

互動率

(讚 + 回覆 + 轉發) / 粉絲數
12.53%

回覆 (BETA)

最先回覆的內容
發文後用戶內容
幾秒內
profile
Phil Lai
philskitw
更何況,學生來滑雪的動機,往往與教練對學習的設想有所出入。比如,有些學生更注重體驗與娛樂;有些人追求快速掌握技巧的成就感;也有人只是單純想與家人共度愉快時光。這些動機差異進一步加大了教學的挑戰。 年輕時,我對一些看似「不當」的教學方式常感到憤怒;如今,或許是理解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困難,或是出於對健康的考量,情緒收斂了許多。可能以前覺得怎麼會有人選擇這些錯誤答案,現在則當成案例分析。但回頭看,那些憤怒也許代表了一絲改變與進步的渴望。如何在包容的基礎上,依然讓滑雪圈變得更好,對我而言,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命題。 就像我的教學一樣,我選擇面對問題、回答疑問,但我們能做的更多是反思與實踐,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在我的角色中,我的答案與行動,是在 iSKI 以開放的心態傳承經驗,並不斷探討各種教學的可能性。那麼,你覺得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在促進探索與提供標準答案之間取得平衡呢?
6 小時內
profile
Mira 米拉|單板教練🏂、雙板教練⛷️
elmira_chen
我在life coaching的訓練課程中理解到,客戶會來找教練是覺得自己(的生活)有問題,但若他還沒準備好要改變,就算這時候教練給了所謂的「答案」,客戶的進程也會很有限,甚至進一步退三步。而把這個技巧帶回到滑雪:讓學生講出自己的目標、講出自己對於身體或恐懼的感受,再從中設計增加難度或減少分心的因素,或甚至是做一些看起來毫無相關但有趣的練習,都有機會可以誘發他們的學習更順利 因為喜歡「每個人有不同時區」這句話,所以我相信即便是滑雪,每個人也有不同的成長曲線。所以我想,在教學的過程中,給予指引固然重要,但也許「陪伴」也是一個成長的靜摩擦力期間,教練可以提供的專業項目~
8 小時內
profile
Johnson Wu
johnson.wu.423
真是一個很棒的分享。有時候教學的方法有他背後的原因,除了打學員不能理解外,我也努力的觀察與學習其他教練的教學方法,也許有些無法看懂,但如果有效,也許是自己的理解不夠寬闊。 謝謝你的分享

© 2025 Threadser.net. 版權所有。

Threadser.net 與 Meta Platforms, Inc. 無關,未經其認可、贊助或特別批准。

Threadser.net 也不與 Meta 的"Threads" 產品存在任何關聯。